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媒体热线

终于迎来官方通报,“青岛啤酒小便事件”带来警示!

[来源:本站整理][日期:2023年11月03日][点击量:102] 【 【打印】

来源:央广网、上观新闻、澎湃新闻

10月20日,“青岛啤酒三厂有工人在原料仓小便”的视频曝光,引发舆论关注。

而11月1日晚,青岛啤酒小便事件,终于迎来了官方通报。

“平度发布”通报了联合调查组针对“青岛啤酒三厂小便事件”的调查情况,确认在货车车厢内剩余少量麦芽需进行人工清理时,装卸工人崔某某攀入货车作业并在车厢内小便。目前该涉事装卸工人已经被行政拘留。此外,青岛啤酒也公开向消费者致歉,并发布了围绕此次事件所采取的整改措施。

真相终于大白,但从这个结果看,仍然让人难以释怀。这件事之所以在网络引发热议,在于啤酒是最大众化的日常饮品之一,而青岛啤酒又是知名的百年品牌,很多人都喝过,甚至是常喝。看到居然有人在酿酒原料里撒尿,恶心、愤怒、困惑等情绪在所难免。

可以说,这件事和无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。也因此,其调查和处理必须公开公正,让大众看得明明白白。这次通报发出后,迅速冲上多个平台热搜第一,也足见其“后劲”之大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这一恶劣行径受到关注,乃是事发于一场偶然的“争端”。因为崔某某与视频拍摄者事前发生了口角,所以才记录下这荒唐的一幕,并传到了网上。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偶然因素,这一威胁食品安全的行为,怕是难以暴露在公众面前。在此次事件之外,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行为发生?不由引发人们的担忧。

从10月下旬开始,“青岛啤酒三厂小便事件”的相关视频就在网络传播发酵,在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。受相关舆情影响,青岛啤酒股价波动,在一些地区的市场销售遇冷,在经济方面蒙受了巨大损失。除此之外,由于“小便事件”的恶劣性和敏感性,青岛啤酒的商品信誉、品牌形象也大受打击,后续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,舆论甚至把这次随地小便称为“史上最贵一泡尿”。

“小便事件”带来的教训惨痛而深刻——作为百年品牌,青岛啤酒久经市场考验,历来声誉良好。作为啤酒产品,青岛啤酒在国内外市场都广受消费者青睐。然而,无数人用匠心打造的产品质量、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品牌形象,却由于外包业务工作人员的“一泡尿”而遭受重创。

食品安全无小事,窥一斑而知全豹,这件事情如果只是就事论事,显然对不起大众的关切,也不符合最基本的逻辑推理。一个小环节的管理缺漏,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。“青岛啤酒小便事件”的发生,说明在企业重要生产原料的运输交接环节,存在着监管的“真空地带”,暴露出企业在食品安全防护链条上管理的漏洞与监管的缺失。事发后,目前,涉事公司已经表示迅速开展排查整顿,全面加强内部管理,采取了诸如原料运输车辆全部改为全封闭自卸车、厂区监控系统升级为人工智能行为识别监控系统、外包业务人员纳入工厂一体化管理等措施,这种“亡羊补牢”是必要的,也是深刻的教训。这些动作非常必要,但也已无法改变品牌声誉和企业信誉受损的事实。

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,我们需要以冷静理性的态度进行判断,不要盲目跟风或过度恐慌。同时,我们还应积极参与保障食品安全的行动中,通过监督和监管发挥我们的作用。

青岛啤酒纯属冤枉吗?恐怕也不尽然。一起舆情事件的发生可能具有偶然性,但在偶然背后也不缺必然。作为一家食品企业,青岛啤酒没有严格落实全流程质量管控,在原材料运输这个重要环节存在重大监管漏洞。而且,企业外包业务向来都是质量问题易发、频发的环节,作为一家知名企业,更应该对此慎之又慎、严格监管。

商品信誉、品牌形象因质量事件而遭受重创,有类似教训的企业当然不独青岛啤酒一家。不少市场案例都足以说明,在互联网高度普及、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格局下,舆论监督、舆论压力对于市场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。哪怕是一件小小的质量负面事件,都可能在舆论场上引发“蝴蝶效应”,最终给企业和品牌造成沉重打击。在这样的市场形势面前,那种寄希望于质量问题不要“爆雷”,或者“爆雷”之后通过及时“公关”“灭火”,把其对市场的影响“扼杀”在萌芽状态的侥幸心理都应该摒弃。在信息高速流动的传播格局下,“雷”难防,“火”更难灭。

一次小便就让一个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品牌蒙尘,教训无疑是深刻的。这也提醒相关企业,事关食品安全,丝毫不容放松警惕。严控质量安全,加强全流程管控,强化全链条监管,堵住管理漏洞,这些是企业本当做好的“分内事”,也是面对广大消费者所必须担起的责任。对于这一已经引发热切关注的公共事件,当地有关职能部门对涉事单位和责任人也要加大监管力度,依法依规严肃追责,以儆效尤,让消费者放心安心。

那么,企业应该如何应对?正所谓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要在日新月异的市场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,还是要恪守“市场经营、诚信为本”的原则,坚守对产品质量、品牌形象和消费者权益高度负责的初心,全面、全程落实严格的质量管控措施,切实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,从根源上防范、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。而这,也才是长期维持品牌美誉度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道、正途。


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重庆职业经理人协会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。
指导单位: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 主管单位: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办:重庆职业经理人协会 渝ICP备14005088号
重庆职业经理人协会信息平台 版权所有

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54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