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中国企业家、阜阳广播电视台、中国商报、瀚海观察
最近,酸枣仁、猫爪草、甘草、白术等中药材价格上涨引发关注,其中酸枣仁的价格已涨至每公斤千元。
在中国中医药市场上,酸枣仁无疑是一种很常见的中药材,但是就是这一味非常常见的中药材却出现了价格大涨的现象,让人不禁想问这个酸枣仁到底是怎么回事?谁在囤货居奇?中药材涨价是回归价值还是“蓄意炒作”?
价格暴涨,一天一个价
自今年6月以来,全国中药材价格出现群体性上涨,特别是当归、党参、甘草等常见中药材均出现大幅度的价格上涨。
据相关行业协会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,在安徽亳州、河北安国、四川成都、广西玉林等几大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,相比去年同期,有超200个常规品种涨幅高于50%,25个常用大宗药材涨幅超200%,个别品种甚至涨价4至9倍。
进入10月,酸枣仁的价格上涨尤其明显。中药材天地网的数据显示,10月1日至5日,酸枣仁的全国平均价格保持在980至1000元/公斤左右。附子、蔓荆子、鱼腥草等的价格均有30%—40%的涨幅。
酸枣的高收购价得益于酸枣仁价格近两年的暴涨。从去年开始,酸枣仁的价格暴涨至每公斤千元。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,酸枣仁去年市场价最高涨至千元每公斤。而在2021年,酸枣仁每公斤的价格仅为二三百元。
酸枣仁作为一种中药材,具有养生安神等功效,通常在中医开的调理失眠的药方中,酸枣仁是一味主药材。随着酸枣仁价格的大涨,在零售终端有中医院酸枣仁的售价已经达到1.59元1g,换算成一公斤酸枣仁的终端零售价已经超过1500元。
由于相关药品成本大幅上涨,部分药企已将枣仁安神颗粒/胶囊产品停产撤网,仍在生产的药企出厂价涨幅近2倍。业内人士表示:“目前由于酸枣仁需求增加,而上游种植多依靠野生资源,市场供给有限,预期酸枣仁价格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较高价格。
高价酸枣催生了“疯狂”的采枣人,有产区出现抢青盗采现象。
对于抢青和盗采,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陕西等各地市、县、乡镇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禁令,如石家庄赞皇县政府在8月发布了《关于禁止酸枣抢青和破坏性采收酸枣的通告》,规定9月20日之后才能上山采摘酸枣,但成效不显,无视禁令的采枣人仍争先恐后提前进山采枣。
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工作压力大,失眠、焦虑的人数逐年上升,这导致酸枣仁的临床用量和药食同源保健品消费量持续增加。虽然目前酸枣仁的价格存在虚高,后期出现小幅度的波动甚至是下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。但长期来看,酸枣仁的价格会在一个高位上运行。
中药的价格为何涨了
近年酸枣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,而前两年,酸枣产量受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减产,于是,酸枣仁价格从2020年开始便逐年上涨。
据中国商报报道,多数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化程度不高,种植面积、产量均有限,加上天气、温度等不可控因素较多,今年收获的中药材本就比往年少。另外,有些农户、经销商看到价格涨幅较快后,选择不卖手里的货。流通到市场上的药材少了,价格自然就贵了。
中药材经销商也表示:“现在市场上也有一些中药材供应商囤积药材,想等到价格再上涨一些后出手。中药材销售和农产品相似,手里有库存的供应商大多想谋求利益最大化,炒作价格的现象也有发生。”
西南证券中药行业分析师阮雯认为,今年,中药产品销量的增长带来上游需求量的增加。同时,受今年天气异常、自然灾害等影响,部分中药材产量出现阶段性下降。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更多的是受产量满足不了需求的短期因素影响。
酸枣仁作为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,其药用效果十分明显。酸枣仁具有安神、养心、敛汗等功效,常用于治疗失眠、心悸等症状。随着现代人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追求,对于中药的需求也逐渐增加,酸枣仁的市场需求也随之旺盛。然而,酸枣仁的产量却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,存在一定的稀缺性。这种供需矛盾导致了酸枣仁价格的不断上涨。
从宏观市场的角度来看,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利好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方针。这些政策对于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、传承发展以及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整个中药材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,市场对于部分下游中成药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旺盛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整个市场的繁荣,推动了包括酸枣仁在内的多种中药材价格的上涨。
游资参与囤货炒作
一般来说,中药材和农产品一样,价格受产量影响很大,而产量又与气候、虫害、产业布局等因素有关,但此轮中药材涨价,业内人士大多认为,在正常价格涨跌周期外,还受产地减产、游资炒作、恶意囤积等多重因素影响。
外围资金持续介入,继续在新产的中低价位品种上寻找突破口,加之药商对于部分热门大宗品种依然批量进货,从而推高市场价格,使得中药材总指数居高不下。
实际上,不仅是酸枣仁,近两年多种中药材价格都在上涨,部分热门中药材价格甚至翻了十倍。今年8月8日,据中药材信息产业门户发布,旨在反映我国中药材市场整体价格情况与变动幅度的中药200指数达到了3604高点,较去年同期增35.02%,创造了近16年以来的新高。
这也引发了多地中药协会的重视。今年下半年,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、亳州市中药饮品产业促进会等,都对中药材价格异常增长发布公告称,中药材涨价主要原因为供需失衡以及投机炒作。其中重点提到有大量以前的炒房资本进入炒作,以及多环节参与了囤货炒作。中国中药协会也向中药行业发出倡议:坚决反对,也绝不以任何形式参与到哄抬和操纵药材价格、投机炒作等扰乱药材市场秩序的不正当乃至违法行为中。
被盯上的不光是中药材。
今年4月,有着百年历史的中药企业紫光辰济,曾被日本汉药企业平安津村出资49亿日元(约2.5亿元人民币)收购,引发网友关注。三个月后,该公司又被山西省国资收回。一直以来,国内中药行业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,中医药行业流传的“中国原产,韩国开花,日本结果”的这句戏言,也让人担忧。
不过近两年,国内对中医药的重视在逐步提升,政策也鼓励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,这也使得大量资本进入中药行业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达到1708亿元,预计2024年将超过2000亿元。
中药材的反常大涨,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。由于中药材成本上涨,有些药企产品产销成本会出现严重倒挂,在消费端也会出现百姓用不起的现象。中国中药协会对此提示,本轮药材价格出现较长时间的异常上涨,势必会给中药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。因此,协会建议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品牌、优质企业应率先行动起来,打造中药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,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,深入产地建立药材基地,促进产销直接对接,尽量减少中间的炒作环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