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此次上海疫情中,目前通过电话对病例和密接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,并借大数据手段验证,已成为切实有效的调查形式。
近日,宝山区疾控中心主任何凡表示,流调人员的陌生来电经常被市民误认为是骚扰电话,甚至是诈骗电话。有的流调对象接听后反复确认流调员身份,索要相关证明。夸张时,流调人员不得不求助于属地公安部门,才能说服流调对象配合;有的流调电话因拨打次数太多,号码竟被市民标识为骚扰、诈骗电话,甚至被限制通话……
疫情防控流调工作量大、任务紧急,电话若被频频拒接很是影响流调的。尽管这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,但也暴露出人与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会产生多么尴尬的局面。
也许有人认为电话流调核查人数众多,才会导致沟通不畅通。实际上,在职场中,即使我们面对的沟通对象数量很少时,也同样会出现因沟通不畅导致的种种误会。今天我们就以职场中的横向沟通为例,去分析沟通失误的情况,并拿出有效化解手段,为读者与沟通对象达成共识提供建议。
横向沟通困难的原因
职场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个现象:平时和上司沟通起来非常融洽的同事,在工作上遇到横向沟通协同时,却不太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。很多时候职场上的沟通互动效果并不理想,是因为大家的内心的一些假设过于顽强。
什么是我们内心里假设?举个例子,很多部门管理者认为95后、00后太难管理了,根本就不想听你的。
深入分析后发现,在对95后、00后的管理中,管理者依然用以前他们接受过的方式再次用到对95后、00后的管理上。比如,曾经管理模式上最常见的奖惩式管理,但用到95后、00后身上似乎不太好使。
这其中,你认为的管理模式就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就是你内心的假设。围绕你内心的假设,我们都可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:
1、在管理上你是客观看待事物的吗?
2、你觉得自己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吗?
3、你在管理上的一切思考和行为都是理性的吗?
调查数据显示,90%的管理者都给出了“yes”的回答,都觉得自己非常理性客观,且能一针见血地看到事实的真相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第一个问题:很多管理者在看待事物时其实并不客观,反而会出现主动筛选信息的过程。
比如公司在校招的时候,如果HR本就是文科生,那么当他面试候选人的时候,就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文科生。
其实,我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客观,事实上却很可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。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倾向于自己的价值观,我们过往印像深刻的经历,甚至爱好都会让我们出现主动筛选信息的过程。
第二个问题,你以为你能看到事实的真相,但很可能你只看到了整个事情的部分信息和片段,而你还会根据自己的想法,把部分信息和片段串联起来,形成所谓的事实真相。
比如某个员工本周连续迟到好几次,你会觉得这名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在不断下降。但事实上,本周连续迟到和工作责任心下降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。很多时候你会在强烈的情感基础上,用自己的主观判断串联出一个完整的想法,并会觉得这就是事实的真相。
第三个问题:我们理性吗?人不可能一直处以理性状态,事实上,情绪无时无刻都在控制着我们的一举一动,大多数人都是情绪的奴隶,打开情绪枷锁的钥匙正是理性。
这三个问题都能很好地说明,我们自己的假设实际上很可能与事实并不符合,那么我们要如何去发掘事实的真相呢?
横向沟通建议
在职场中,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有误的横向沟通,进而达到和其他同事,其他部门协同一致。以下有四条建议可参考:
第一:分清楚事实和观点。事实:意思是事情的真实情形。观点:处于一定立场,分析事物利弊和适用性的表达。
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一句名言,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。在沟通时,我们应尽量避免用主观性的情绪化的观点来说服对方,而要用客观事实以理服人。
以事实为依据,让我们既能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,又不会引发对方的任何反感情绪。
第二:拒绝指责,直观表达自身感受。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情绪,一个人由情绪构成,靠情绪驱动。所以在沟通的时候,首先不要压抑情绪,要知道高情商的人,手里把玩的不是道理,而是情绪。他们善于观察、管理双方的情绪,让双方都舒服,让关系趋于持久共赢。
人非机器,都有情绪。人与人的相处,充沛的道理是最没趣味的部分。真正让人和人的关系有机互动的,是情绪,彼此能把控情绪,就能让情绪有很好的表达方式,进而也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第三条建议:在沟通的过程中,要达到沟通的目的。沟通的目的有以下两种:
1、自己的想法要表达清楚,同时还要让对方能够理解,以实现双方之间信息对称。
2、双方彼此要解决某些问题。
第四条建议: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保持对自我的察觉。
不管是交流还是沟通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,而是涉及至少两个人的情形。沟通过程中,不仅要了解对方的性情特征,而且对自己也要非常熟悉。这意味着进行有效沟通,不仅要留心他人,也要对自己的情绪体察入微,并在沟通过程中塑造自我与展现个人魅力。
韩丁/文